top of page





非常林奕華,成立於 1991 年,屬香港藝術發展局「優秀藝團計畫」資助團體。

三十年來,超過60部作品皆屬原創,無論在題材、觀眾群、影響力,

均涵蓋大中華不同地區。台前演員、幕後主創皆為一時之選。

致力以前瞻的視野開拓華語戲劇的現代性與可能性。

一九九一年創團,至今近六十部的劇場作品,無一不是在反映,探討時代與社會,倫理道德與價值觀急速變化,以至受到異化之下,現代人如何面對,如何反思,如何群聚,如何自處。

 

接近三十年的堅持,被追問最多的三類問題是:

為什麼是舞蹈劇場?

為什麼信息海量?

為什麼看不懂?

 

藝術總監林奕華把團體的性質定義為「舞蹈劇場」,出於他對作品形式更趨開放的追求。戲劇於大部份人仍是語言的表達,舞蹈訴諸形體與空間運用,創作與被觀看時,更要求想像力的突破。

 

提問的是:什麼是真實?

 

在「信息量大」被視為禁忌的環境裏,堅持多維度地呈現作品的內容。看戲,就像認識一個朋友,可以是一生一世的交往。同一部戲,應該在不同人生階段都能陪伴觀者成長,從而見證他的改變。

 

尋找的是:我是誰?

 

當「後真相」充斥媒體,又人人都是媒體,人人都在傳播與接受大量有關消費多於是知識的訊息;瀏覽與發放這些訊息佔用的時間,取代了閲讀、思考,與人交流的時間;在虛擬空間得到的滿足,取代親身的經歷時,人對現實的認知、與他人的連結、跟自己的溝通,都會變成負擔,讓人產生逃避心理。

 

思量的是:時間都到那裡去了?

這些,都影響著現代人的精神狀態。

 

每創作一部戲劇作品,都是帶來一位新朋友,與觀眾共同建構超越地域、文化、性別、年齡限制的情誼。

 

特別是當成果比過程更受重視,人人亦因此害怕不能達到別人的預期,故不敢打開心扉,非常林奕華的戲劇或可作為可以深交的朋友,正是由於它有意與觀眾一起把自己修成時間: 無須急於求成,只要有所累積和反芻,誰都有機會遇到更真實的自己。

藝術總監​

林奕

香港出生,中學畢業前曾在前麗的電視及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擔任編劇。畢業後與友人組成前衛劇團進念.二十面體。一九八九至九五年在倫敦居住,期間組成非常林奕華舞蹈劇場,先後在倫敦、布魯塞爾、巴黎與香港發表舞台創作。九四年憑電影《紅玫瑰白玫瑰》(關錦鵬導演)獲台灣金馬最佳改編劇本。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與《紅樓夢》獲上海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導演獎。二○一六年獲得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舉辦的「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戲劇)。

九五年回港後致力推動舞台創作,編導超過五十齣作品,並與不同媒體、不同城市的藝術家及團體合作,包括丁乃箏、伍宇烈、李心潔、吳彥祖、何韻詩、林依晨、孟京輝、胡恩威、許茹芸、梁詠琪、陳立華、陳綺貞、張艾嘉、王耀慶、張孝全、張叔平、楊祐寧、黃耀明、雷頌德、詹瑞文、鄭元暢、劉若英、藍奕邦和中國國家話劇院等。二○一○年、一二年與一六年各憑《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與《紅樓夢》獲上海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導演獎。二○一六年獲得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舉辦的「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戲劇)。

 

林奕華亦致力於文化及教育工作,自九七年至今分別為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擔任講師。亦經常替香港、北京、上海與廣州等地的報章雜誌撰寫文章,出版著作包括牛津大學出版社《等待香港》系列、《娛樂大家》系列和《惡之華麗》系列叢書及浙江大學出版社《等待香港》系列等。最新著作包括一三年《是《輪流傳》不是《輪流轉》—香港電視劇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及一四年《是銀幕不是熒幕,是放映不是播映—當女性明星還是大女明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