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有一天我和祝英台去美術館

2025 10.31 - 2025 11.2

📌2025年10月31日 - 11月1日(五至六)晚上7時30分

📌2025年11月2日(日)下午2時30分

📍香港葵青劇院演藝廳

📍普通話演出,附中文字幕

🎫票價:$480 / $380/$300/$200 *

 

早鳥優惠(HKD 470):
即日起至9月18日

早烏優惠完結後*:
全日制學生、六十歲或以上高龄人士、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可享有優惠價格HKD200
(觀眾入場時必須出示有效身份證明文件以供查核,數量有限,只限指定票區)

MOViE MOViE、誠品香港會員可享正價門票 - HKD 10 折扣優惠
(觀眾入場時必須出示會員證以供查核 或 於購票時輸入優惠代碼)

公售日期:
9月19日同步於城市售票網發售

​本事

祝英台與梁山伯是同學,祝英台收到家書要她速回。依依不捨,梁山伯送祝英台一程。

途中,二人經過一所美術館,故事就從在裏面的難捨與難離說起。


為什麼要懂「藝術」?

為什麼要懂「戀愛」?

為什麼要懂「我是誰」?

經歷十年蛻變的六位原班演員──王宏元、路嘉欣、張國穎、黃人傑、趙逸嵐、鄭君熾,加上三位 A.I. 時代的「繼承者」祝家樂、陳盈盈、羅熙彥

 

兩個世代的「梁」與「祝」在美術館

談藝術,談戀愛,談——「我是誰」

 

走著走著就散了⋯⋯一齣關於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戲劇作品,我們,十月美術館見。

創作緣故:為什麼是梁山伯與祝英台?

 

劇場導演林奕華說:「 也許每段人生都是「前世今生」的未了因緣。」

 

多少人遇上「梁山伯與祝英台」,可能不會把它跟所有民間故事分別開來,但在一九七四年,一部重新在香港上映的黃梅調電影 《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一闕名叫《梁祝》(1958)的小提琴協奏曲,同時走進碰巧也是離家求學的一個少年的生命裏,更不謀而合的是,一位「同學」的出現,給十六、七歲的他,帶來往後從事創作的契機:那位同學喜歡出課本的問題「考」他,他喜歡以自行創作的謎語「敲」那位同學,一個「一本正經」,一個「意在言外」,一個在「學問」,一個在「問學」,多少二人共渡的時光,在往後林奕華的作品裏,轉化成永恆的比喻:「你願意當我的「同學」嗎?」

那位同學很年輕便病故,但他留給林奕華一部音樂劇作品《梁祝的繼承者們》(2014)。是音樂劇,由於梁祝的情愫行雲流水。但又不只是音樂劇而是「再思reThink 」音樂劇,因為林奕華沒有忘記兩個少年在一起的因緣:

他問「為什麼?」,他就問「為什麼不?」

 


創作緣起:為什麼是梁山伯與祝英台,不是祝英台與梁山伯?

 

劇場導演林奕華說:「為什麼沒有公開考試把這個問題當中文作文的題目?」

所以,他的新劇的名字是 《有一天,我和祝英台去美術館》。「祝英台」 是唯一出現的人名,沒有了對仗的「梁山伯」,但多了一個「我」,所以,「梁山伯」是我? 「我」是梁山伯?

這個「我」,如是提供更多「負空間」給人想像: 祝英台的「現」,是不是對照梁山伯的「隱」?祝英台的「夢」,是不是對照梁山伯的「醒」,祝英台的「剎那」,是不是對照梁山伯的「漫長」?祝英台的「我」,是不是對照梁山伯的「他人」,從此一個論一個辯,一個逐一個逸,糾結皆在「我是誰」。

 

是因為任何時代的人,都要面對「那個年輕的我那裏去了?」

還是任何時代的人,都要面對「曾經有雙翅膀的我,能否找回一起翩翩的另一雙?」

如果「祝英台」是浪漫的,「我」怎樣才能「追」到祝英台?如果「追求」是浪漫的,祝英台怎樣才能追到「梁山伯」?

然而前提似乎是,追求還會存在嗎?見面還將存在嗎?約會還會存在嗎?美術館還會開門嗎?

 

答案可能就在怎樣還能留住「有一天」。

創作團隊

 

編劇、導演、作詞:林奕華

演出:王宏元、路嘉欣、張國穎、黃人傑、趙逸嵐、鄭君熾 及 祝家樂、陳盈盈、 羅熙彥(按姓氏筆畫排序)

音樂總監及作曲:陳建騏

作曲及現場伴奏:阿超

作曲:黃建為

影像導演:吳嘉彥

戲劇構作:徐硯美

舞台設計:黃逸君*

燈光設計:馮海林*

音響及聲音設計:鍾澤明

藝術指導及形象設計:郭家賜

肢體指導:林薇薇

創作統籌及現場攝影:何定偉

排練及製作統籌:洪婉禎

製作總監:曾以德

製作經理:陳朗日

 

*承蒙香港演藝學院允准參與是次計劃

ELDT_ADC logo AI 20240605.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