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是導遊也是風景的一次旅程.png

「梁祝的一年2024-2025」番外篇

​《我在那時錯過了你》(Constellations)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凸凸廳

​2024.11.5 - 11.10

Marianne:

你知道人為什麼沒有辦法舔到自己的手肘嗎?這裡面有一個關於永生的秘密,就是說呢,人舔到自己手肘的那一天,就有機會長生不老。可是這種事情如果人人都做得到的話,那不就人人都長生不老,到時候世界就會大亂,因為我們不可能這樣永遠永遠的存在著。

Roland:

我,我是有女朋友的喔 。嗯, 就是這樣 。

2014年,音樂劇《梁祝的繼承者們》在臺北完成創作,在香港首演,之後在各地舞台演出54場。當2024年作為《梁祝的繼承者們》問世的十週年,非常林奕華提出「梁祝的一年」年度計畫,用一整年的時間,不僅創作續作《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更期望用這一個作品,以及在這個作品之中的核心精神—「尋找同學」,以融合講座、工作坊、讀演劇等方式,連結更多劇場裡外的「同學」。

於是,《梁祝的繼承者們》中的祝英台路嘉欣、梁山伯王宏元,來到了另一個星球、另一段時空,以另外兩個身份,在尼克.佩恩 (Nick Payne) 2012年的劇作《我在那時錯過了你》(Constellations) 中再續前緣。非常林奕華以《我在那時錯過了你》(Constellations) 為本次工作坊的文本,不僅因為它已成膾炙人口的「新現代愛情經典」,更重要的是,它探討了什麼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時差—延續梁祝插曲〈你有在美術館哭過嗎〉詰問:「什麼遺憾,不是遺憾」?

這齣「戲中戲」將在「台中台」進行創作,舞台在這次工作坊中,就如廚房之於廚師和食客般重要,成果反倒不是最重要的,創作過程中意念如何誕生才是。有興趣來分享的都是「同學」,歡迎大家前來與一位導演和兩位演員,一同踏上六天的旅程。

林奕華導演,偕同演員路嘉欣和王宏元,

是導遊也是風景的一次旅程,歡迎大家來到創作的初心地帶。

這是我們第一次寓創作一部新戲於提供公眾參與過程的嘗試,兩位演員 路嘉欣 與 王宏元,既帶著《梁祝的繼承者們》、《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的梁祝角色,又開始進入新戲《我在那時錯過了你》(Constellations) 中 Marianne 與 Roland 的世界,時刻都需要隨機應變,一天下來勞心勞力。

 

但觀眾的全情投入是最好回饋。

 

6天12節的工作坊,只屬開始。期待這部新戲在各種安排和實驗下,讓我們的創作方式,更能被大家認識,將來看到最終成品,就像曾經播種的人,享受收成。

 

世界改變了,戲劇在創作人與觀眾之間的連結,也到了靈活地建立的時候。

——導演 林奕華

NTT+ 林奕華戲劇工作坊《台中台.戲中戲》排練日記📝

​【開放式排練】

11月5日(二)

11月6日(三)

11月7日(四)

​11月8日(五)

14:00-17:00

​19:00-21:00

14:00-17:00

​19:00-21:00

14:00-17:00

​19:00-21:00

14:00-17:00

為什麼想念一個人可以被科學化?

有關想念的遊戲(骰子)

​怎樣的關係可以超越時空?

有關關係的遊戲(在與不在)

什麼遺憾是遺憾?

有關失去的遊戲(錯/過)

​演員讀本

​【互動工作坊】

11月8日(五)

11月9日(六)

11月10日(日)

19:30-21:30

14:30-16:30

​19:30-21:30

14:30-16:30

什麼是「一輩子的同學」?

什麼是「一生一世的對象」?

什麼是「一發不可收拾的交流」?

​(為)什麼是《我在那時錯過了你》

(Constellations)?(翻譯vs詮釋)

​【開放式排練】

​【互動工作坊】

Photo by Thomson Ho

觀眾說

參加的三場工作坊,每一場的內容/活動都不同,一輩子的同學用問答來思索求學期間的同學關係。一發不可收拾的交流的比手畫腳猜謎,讓我思考對文字、動作的敏銳度。而第四場的讀劇本體驗,在未知背景的情形下,是否能詮釋出適合的情緒。最後喜歡看到兩位演員各種可能的劇本詮釋演法。原來,戲劇的工作方式是可以這樣的。

很棒很真很寫實的互動工作坊。不同角度的思考, 同一件事,不同劇本的面向, 給觀看者不同的思維~ 如同我們存在的生活日常,沒有絕對,就看你怎麼詮釋,怎麼演出自己最合適的劇本。

再看一次劇本,都會有不同體驗。過去的經驗能讓我們獲得知識,不過每個人都經歷不同、文化不同,在溝通上,表達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這些不同產生不同的結果,演員們用具體的方式演繹出來,讓我身歷其境,讓我非常印象深刻,也對於人類的的奧妙更有興趣。

能夠參加這工作坊真!的!非常滿!足!本來真的只是旅遊路過了歌劇院,卻遇上了這麼棒的團隊,預備了這麼精彩的表演。參加工作坊的過程,就像用慢速看一齣劇,平常看完表演要回味,但這次能參與團隊排練的過程,有空間細味劇本的進展,細心觀察更多的細節,感覺真的很豐富!不得不再提,兩位演員的演繹真的真的很感動人,即便像是重重複複地唸着相似的對白,但卻真的一步一步打着觀眾進到不同的可能性!

從未進過凸凸廳的我第一次走進去凸凸廳。凸凸廳別於一個傳統排練室,它就像一個山洞(個人感受) 戴著麥時,收音宛如處於一個山洞之間,頻率、共振都有別以往。這是沒有任何角度,近乎為圓的空間,實驗性極強的排練。在觀看的時候,在某些瞬間會忘記這是排練而非最後演出。過程可能比結果更為重要、關鍵。身為一個觀眾,也不會只是一個純看的觀眾。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無形的影響整個過程,還有每個人的能量皆有投射。誠如導演所說,可以選擇自己觀看的方式,投影字幕、演員的表演、影像設計的過程,甚至觀看每位觀眾的一舉一動。當然,你也可以閉起眼睛什麼都不看,只用耳朵去聽。我選擇拿著我的筆記本和筆記錄下我所看到的影像設計、演員表演、文本情節,也默默的觀察了導演、在我身邊的觀眾,以及回到自己本身。當演員在我旁邊演戲時,我發現我即使會知道我可以不要動,也最好不要動,但我還是下意識的挪動自己,然後同時突然意識到我也在被觀看,而我也想到了我自己對於被觀看的恐懼及不安。再次提醒我這是我的課題 (雖然導演有說我們可以任意移動到自己想要的位置,只要不要騷擾演員們就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