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一一》來問:什麼是未來?——徐硯美
《一個人的一一》 創作概念
在疫情之下誕生的《一個人的一一》:洋洋與大田先生
2020 年的 12 月,演出《一個人的一一》的兩個演員從台北飛往香港,當時正值疫情的高峰,一行人在過去幾年中頻繁地隨著劇團到各地巡迴,大大小小的機場、動車、高鐵站走過超過數十個,卻仍舊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白色的帆布覆蓋住地板,商店街全都拉下鐵閘,鋼製的柵欄將過往的登機門的通道全都圍住,劃分成新的動線,穿著防護衣的工作人員,嚴謹且嚴肅地將人分流,一道一道的手續,其中包括檢驗,以及扣上十四天都不能拿下的手環,然後,緊接著就是十四天的酒店隔離。
這些經歷,打破了很多地域性的文化隔閡,全世界都受到疫情影響的同時,隔離,也幾乎成為了全世界需要跨國移動的人們的共同經歷。現實鬆動了我們既有的習慣,也重新定義了:移動、交流、溝通、相處……所有需要與人接觸的形式。
我們從「隔離」這兩個字,找到了與電影《一一》中小男孩洋洋的心境,他的孤獨,他與大人世界之間那道若有似無卻難以橫越的鴻溝,楊德昌導演讓這個角色在整部電影當中,成為一條自己流動的河流,一種平行的存在,對比爸爸NJ,媽媽敏敏,姐姐婷婷,甚至是小舅阿弟,舅媽小燕以及阿弟的舊情人雲雲阿姨,洋洋從未能介入他們的困境,但他卻是在所有有著困境的角色之中,獨自探索,獨自前行的「實驗家」。
在創作《一個人一一》的五週當中,我們反覆地辯證、擴增「隔離」這兩個字的意義,從現實當中防疫的隔離,到電影中洋洋與眾人的平行時空,到與兩位演員花很長的時間,談論自身的童年經驗(王宏元從小就在一間電器行長大、黃俊傑從小就在一個菜市場邊長大),於是,演員本身,也找到了與洋洋這個角色的連結。隔離也包括了現代人對於情感、思考的封閉性,導致記憶與經驗的貧乏,甚至我們直指「膚淺」與「反智」如何讓現代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將自己與他人隔離。
從而,我們找到了電影《一一》提出一個非常「現代性」的問題──
甚麼是未來?
當首席創作顧問彭鎧立向導演林奕華提出「洋洋可不可以是一個機器人?」的提問的時候,這個想法,經過了整個創作的過程,我們找到了最好的連結點,就是 A.I.。洋洋的孤獨讓他成為了自主學習的實踐者,正如同人工智能提供給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啟示,也就是電影《一一》中,大田先生對 NJ 說的:
「I teach my self.」。
所以,從電影《一一》重新詮釋的《一個人的一一》,是一部沿著實驗、隔離、社會現象(特別是社群網路與媒體)、童年、人工智能、自主學習辯證出一體兩面的「人類未來」的作品,一個就是「主動」所帶來的未來;一個就是「被動」所帶來的未來,而在所有科技與環境都是相同的情況下,人,作為作出決定的主體,卻也是決定自己到底是決定自己的未來,還是,被決定自己的未來。
正如同洋洋在婆婆的告別式上讀的那一封信,究竟是「我要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還是「別人要來告訴我,我不知道的事」。
以致,上述所說《一個人的一一》當中所有的元素,也都在主動與被動的選擇之中,有了不同的意義:
實驗可以是結果,也可以是過程;
隔離可以是孤立,也可以是獨立;
社會現象可以是亂象,也可以是表象;
童年可以是創傷,也可以是療傷;
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類,也可以成為人類的榜樣;
自主學習可以是一成不變,也可以是成長。
在形式上,《一個人的一一》中,我們因著洋洋在電影中與 NJ 的一段對話提到:「人是不是只能看見事情的一半。」所以我們運用了許多影像元素去思考甚麼是「看見」?以及甚麼是「看一半」?我們改變了以往劇場對於投影的比例與距離,最重要的是要「看得很清楚」,同樣地,我們也是從主動與被動的選擇到跟現代人觀看的習慣之間找到連結。現代人習慣觀看的,是距離近的,比例小的,畫質高的,然後,就是時間短的,節奏快的,再來,就是容易懂的,不
太需要思考的。
以致,《一個人的一一》的影像,不僅服務演出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跟觀眾的觀看習慣產生對話,而這個對話就產生於「陌生」這兩個字上。但這個陌生,又不是真的「沒看過」,實際上,我們是用上述所說的距離近、比例小……等等,「重現」在舞台上面,乃至,我們是打造了一面鏡子,讓人對自己的習慣陌生,進而有了觀看自己的空間。
在這個形式上,我們也是在質問一個關於視覺藝術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還需要電影嗎?當電影不再是透過距離去觀看,當電影不再是心理而是技術與計算,當電影不再是需要專注,而是需要彩蛋以及各式各樣的補充說明,簡單來說,當電影只是眼前的匆匆一瞥,然後變成各種搶攻話語權來建立存在感的「商品」時,那我們曾經將它視為一種儀式的「銀幕」,是不是真的就只能走向口袋裡那個小小的「屏幕」呢?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胖子在電影中,引述了自己小舅的話,說「在電影發明了以後,我們的人生至少被延長了三倍。」這句話原本應該可以是真的,可是,胖子這個角色,卻讓這句話變得虛無,因為那些「別人的經歷」,並沒有一個空間,真正可以存放、滲透甚至成為滋養自己生命的養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