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小眾劇作家」林奕華 以劇做鏡 直面內心


林奕華的舞台劇是小眾,並非他對票房和觀眾漠不關心,反而他深諳大眾娛樂之道,而這種了解,更令他堅持做自己的風格。對他來說,戲劇是幫觀眾打造一塊平時不會照的鏡子,而看懂劇的人,皆為敢於直面自我內心的勇士。一如下月在港首演的《心之偵探》(This Is Not A Pipe and I Am Not Sherlock Holmes),透過劇中人物的七情六慾愛恨癡嗔,又有幾多觀眾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攝(部分):黃偉邦、圖:非常林奕華提供


生於香港的林奕華是知名戲劇人和文化人,他15歲時就為麗的電視撰寫劇本,1982年參與創辦了先鋒劇團「進念.二十面體」,之後一直從事劇場工作,直到離開香港去英國。在倫敦生活6年,組成「非常林奕華舞蹈劇場」,先後在倫敦、布魯塞爾、巴黎、香港發表舞台創作。1995年,林奕華再回到香港,重新開始活躍於香港的戲劇舞台。談及回流原因,他說:「我漸漸發現,同是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戲劇的形式表達出來,在香港所產生的影響力會遠大於英國。」也是因為這個想法,才有了「非常林奕華」之後的幾十部作品,有了探索「人」之本源的「生命三部曲」系列。


每個人都有「問題」


「生命三部曲」系列是林奕華於兩年前開始的全新創作規劃,利用科學、哲學、藝術分別代表人類難以分割的三部分-Body、Mind、Soul。2014年的首部曲、《梁祝的繼承者們》(Art School Musical)被形容為「兩個藝術系學生的愛情自畫像,一趟現代梁與祝於藝術學校拷問『我是誰的自我認識之旅』」。作為其後續,《心之偵探》的作品靈感來自柯南道爾原著小說,以全新的角度解析演繹華生與福爾摩斯的關係,「因為個人風格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每個導演都可以做福爾摩斯,但我的版本特別不同。」


舞台劇劇情並不遵循原著小說,但有從中提煉出的人物性格,福爾摩斯說他這輩子永遠不會結婚、華生只會問什麼意思、華生太太(瑪莉)要教華生怎麼求婚、莫瑞亞提分不清自己是偶像還是粉絲、雷斯垂德是個愛唱K多過愛查案的探長,每個角色都有心結,也都有自己的「問題」-福爾摩斯有社交恐懼症、華生有依存症、瑪莉則會慣性說謊......現實社會,是否人人都有問題?林奕華說:「我們生活在城市裡,面對着很多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規矩,很多的遊戲規則,我們被迫要去適應這麼多遊戲規則,一定會有些地方fit到,有些地方fit不到,在這樣的環境下,人人都有問題,可能有關情感,可能有關存在。」


林奕華用福爾摩斯的故事作為容器裝載這些問題,劇情設計充滿現實元素,以查案的形式,通過人物之間的互動對話,去使劇中角色,也使觀眾發現一些事情,「發現」是查案的目的,「發現」的動機則是對身邊事的後知後覺。「我認為戲劇是幫觀眾打造一面平時不會照的鏡子,但又不僅僅是鏡子那麼簡單,觀眾與舞台之間的距離,也可以折射出更深、更廣的思考意義。當觀眾驚覺舞台上發生的事與自己有關,例如某事可能令他想起身邊的朋友,或者在某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於是他才真正開始投入,繼而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想像,這是我與觀眾互動的方式。」他說。


打破戲劇既定模式


理應每個導演都希望觀眾入戲,林奕華卻是例外,他希望觀眾在適時「走進去」之後,也會懂得「走出來」。他說「抽離才能思考」,可要怎樣做才能使已投入故事的觀眾抽離?他表示,是要用一些戲劇的手法,使觀眾除了聽故事之外,還會思考這個故事為何用這種方式表達?「譬如我們在同一場戲中用四個演員去演福爾摩斯,這樣觀眾就會明白我們不是真實地去模仿福爾摩斯,而是在做一種形式上的變化。這種變化帶來立體感,我要求觀眾同時去感受福爾摩斯ABCD,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樣一件事,而不是單純將自己投射在福爾摩斯的某一面上。」


戲劇、電影、文學、報紙,林奕華自小便接觸各種敘述性媒體,這讓他很早便看到這個世界的廣闊,接觸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思維模式,便開始思考:在千奇百態的世界中,自己屬於哪個群體的一部分?「戲劇在我們小時候便灌輸給我們很多戲劇化的情景,既讓我們了解自己在社會、文化、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可以在觀察別人角色的同時確定自己的價值觀。在這種灌輸中,我們很容易會將所看到的戲劇當作自己的劇本,而不去寫屬於自己的劇本。」


「為了劇情的發展,也為了滿足大多數觀眾的口味,大多數戲劇都遵循一套既定的模式。通過模式化戲劇的引導,不知不覺中,我們便會認為到了二十幾歲的年紀就應該結婚,孝順父母就應該買間大屋給他們等等。但每個人都是個體,理應有自我衡量的標準,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性格和經歷都會塑造一個獨特的人。」林奕華說:「我堅持做自己風格的戲劇,就是不想再重複大家心中熟知的劇情、情景和既定安排,我希望觀眾入場不只是為了娛樂,或接受一種戲劇觀念的灌輸,而是會自己思考。創作時,我們會特別針對某一種既定的模式和思想,然後特意不去跟隨這些。」


票房是作品的「命」


「非常林奕華」走了這麼多年,褒貶不一,毀譽參半;也曾到各地巡演,收穫無數粉絲支持。林奕華的戲劇還是小眾嗎?「世界這麼大,總有人懂你,也總有人不明白你。我認為自己是小眾,我的劇或被某些人冠以『看不懂』的標籤,好像看不懂才是合理的。大多數人是相似的,與眾不同的總是少數。藝術家有職責去開拓未知的領域,這種開拓有很大的冒險性和不舒適性。我們的小眾,也體現在我們希望觀眾從大多數人的定制生活模式中走出來,開始感受到自己的獨特,開始思考,也開始問問題。」


無謂再去糾結觀眾是否看得明白,林奕華最重視的,是他的戲是否會令看過的觀眾變得不同,「很多人想改變,但不想付出,追求的只是像中頭獎或遇到一個對自己很好的愛人這樣的被動改變,類似於『白日夢』。有的劇幫人逃避現實,也有的讓人直接面對那個逃避現實的自己。有些觀眾說看不明白我的劇,其實是他一直沉迷在逃避現實的世界裡,突然通過這劇看到了真實自己的樣子。這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抗拒,並拒絕承認自己正在逃避,這時,他就會說自己看不明白。反過來說,看得懂我的劇的人,更願意坦誠面對自己。」


「說從來沒考慮過票房嗎?那不可能,我肯定不想虧錢,但票房有多少,賺到多少,都要看每部作品自己的『命』。票房不是我們的目的,而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要賺錢,我們可以節省成本、起用大明星或採用大家最熟悉的劇本,但現在我們不是用賺錢的模式去做。我最想帶來的是改變,教不善於思考的現代人學會思考,鼓勵對創作望而卻步的人勇敢地拿起筆。當然,這種改變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貢獻,我盡自己的能力多貢獻一點,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來貢獻,這樣總有一天會看到收成。」林奕華說。



《心之偵探》香港首演


日期:

3月5日 (星期六) 晚上8時

3月6日 (星期日) 下午2時30分

3月10-12日 (星期四至六) 晚上8時

3月12-13日 (星期六至日) 下午2時30分

地點: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


20160219|文匯報|副刊|A28|名人薈

​相關文章
最近動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