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rtmap|大評論家 | 男女關係間的量子力學 | 非常林奕華《我在那時錯過了你》

已更新:5月29日



《我在那時錯過了你》 - 根據Nick Payne 劇作Constellations 發展而成 5場與林奕華相約的講述展演,這五個不同的版本,筆者看的是「他對她說版(5月4日)」。演出場地在劇場空間,沒有設置舞台,觀眾半圓形圍着中間的桌子而坐,桌子旁邊有三四張椅子,是演員之後的演出位置。

 

林奕華導演甫一開始,就問現場觀眾兩條問題,第一條是關於「新同學」和「老同學」的提問,問到觀眾對於新和舊的觀點。而第二條關於「如果你得到一個「可以看到將來的水晶球」,那你會問一個怎樣的問題?」

 

為了更深入《Constellations》的故事主題,《我在那時錯過了你》在香港推出了五個不同的版本,每個版本從不同角度詮釋故事,分別是:「她說版」、「他說版」、「她對他說版」、「他對她說版」,以及「她與他的平行對話版」。(本文迴避了部份劇情,以免作出劇透)


|以五天不同的劇本演繹進入量子實驗劇場

 

今次的劇場形式是實驗劇場,一連五天的劇場演出同一個劇目,但以不同的方法去作為進入點。在當天「他對她說版」中,頭半場的導演導賞、又或者實驗劇場內導演的引導角色也帶來了很重要的推進,這裡的推進是指內在感受和演繹劇本,不論對於觀眾來說、演員來說也是。

 

劇本中兩位演員的關係很直接,但表演的方法也算含蓄。在故事裡的一對情侶該被如何解讀?這天的實驗劇場分成了上下半場。導演的導讀先讓觀眾明白有一些觀眾已經看了表演三天,而有一些觀眾是第一天進場的。即是有一些觀眾已經有一定的答案或者看法,而有一些觀眾則可能對故事有點新鮮或者陌生。導演賣了關子,同時也在調整兩組觀眾的期望,他以為兩組觀眾都期望看到更多的內容或者更多的角度。新讀者分別由男方和女方的視覺去看待劇情,由男方的視覺前進或者單純由女方的記憶裡推演,從而了解劇本或者提出問題。而第四次到場的觀眾則再次觀看整段看似單一而直接的關係,是會一樣還是有甚麼不同?

 

|「他對她說版」:由甜品開始的逆向餐單

 

如果說,林奕華導演準備了一套餐單,今天的這套餐單和平常的絕不一樣。平常是該由前菜、主菜、甜品開始的,以他今天準備的是有甜品開始的。這些思考和導讀而再而三地在愛思考的劇場觀眾前反覆提出。刺激觀眾去問很多關於劇場的問題。

 

「這兩個人是什麼關係?」「誰要以什麼的方式離別?」「為什麼Roland會以機率一詞來堵問Marianne?」「誰對誰先搭訕?」

 

根據導演所解說,在讀劇中,演員並非以演技來演戲,是以對白中加上自己獨有的情緒來演出。當中的確是有很多留白的空間,例如劇中的男女角色的職業等。讓對這對梁祝情侶感興趣的觀眾朋友,隨着逆向行走的餐單,可以有更深刻的空間去提出疑問。

 

這五個版本並非一次性演出,而是研究過程中的實驗。加上觀眾的回饋,劇場的感受並不是單以時間線性推進,甚至是以擴散的形式在空間(演員和觀眾之間)推演。


|放學不能量子力學:劇場實驗讓主客體交錯

 

林奕華一直都堅持在劇場裡,觀眾應是主動的思考者,而非被動的娛樂消費者。

 

在這套特有逆向餐單裡,男女主角總共演出了九幕,由最後的「送行」開始,演到最初的「搭訕」。上半場的讀劇中,觀眾也可以發言,現場有男性觀眾指出從兩個人的對話裡,養蜂人Roland可能不太在乎和物理學家Marianne的真實想法,他似乎比較在意追問Marianne,卻沒有真的追求Marianne作出的回應。但亦有比較年輕的男性觀眾以為Roland其實心裡是有另一答案,所以去追問依靠得到他心裡的答案。觀眾的回應也在滋潤着這個劇場,以情緒分享和共同感受劇場當下,讓劇場變得更立體,甚至貼近和回歸到演員和觀眾的自己的內心。

 

量子力學,追度的科學不但超越維度,同時遠大於眼前視覺所及。量子力學的出現,超越古典物理學的解釋是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延伸自劇場使劇場變得具有開放性,也能夠接受更多的回饋,從而刺激演員的演出。

 

|如果有重新一次選擇的水晶球

 

劇場的下半場亦選了這九幕,重新由「搭訕」,演繹至「送行」。雖然現實裡沒有水晶球,但在「他對她說版」中,我們的確在上半場預視了部份將來,得到一個機會來思考,如果「重新碰上同樣的事情」,我們會否作「同樣的選擇」。所以如果在當天的演出裡有一個水晶球的話,這顆水晶球就是觀眾們集體實驗的上半場演出。觀眾可能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但他們的確得到了一些預感。

對白中細膩的文字翻譯,平淡的對話內容充滿張力,甚至乎是未知之數。林奕華在實驗劇場前做了大量訪問,作為進入劇場前的導賞材料,他亦試闡述本劇英劇本中的名稱Constellation的多個解釋可能,「星座」可說是Constellation的直譯,更深一步來說「星座」是一張照片,(由於星空的距離)當你目睹一顆發光的星星的時候,當星其實已經遠離了原本的位置(被目睹的位置)。

 

即指「位置」和「距離」會衍生了不同的視覺或者角度。下半場的劇場裡,除了演員們的走動,亦安排了攝影師以第三視角捕捉演員們的表情,直播成為電影展示在牆上。多個角度,多種交錯,由上而下審視,模糊曖昧的記憶,我們似乎在人和人的關係之間都當起了物理學家,記憶和距離、情緒和他者,感官在語言中激烈對碰。這樣的安排注重體驗過程,觀眾的情緒和思考,故事劇情此時有一個時間的推進,同時也包容觀眾的開放想法,此真也是假,是有發生也是沒有發生。這樣是不是可以彌補一段關係中,因戲劇性時刻分開而展開的濃厚情緒,悔疚、遺憾、憐惜,這套劇場中的分離和重逢都觸動了筆者很多不同的細膩情緒。


|量子關係在乎的不是特定時刻

 

宣傳稿中寫到這是一個養蜂人和物理學家的梁祝故事。這裡沒有前世今生,也不是一條指望一個方向推進的時間線。筆者嘗試由物理角度去進入分析這個劇場。量子力學出現和傳統科學最不同的,是這種想法改變了擁有和存在的形式或者本質,我們可以對同一個物件有無限的解釋,但卻沒有辦法認識當初的無限的闊度。「本體論(ontology)」變成了「認識論(epistemic)」。亦即沒有一種角度可視唯一的真實,不同的觀點都有價值,卻是矛盾或有所排斥。

 

|結語

 

這個劇場是開放的,開放的不是那個故事線,也不是辯證因果,而是我們每個人的解讀,觀察甚至可以在下半場選擇一個位置或者角度去嘗試以電影或者劇場的方式去觀看。這個劇場裡也有保留的部份,劇場構作中主角是兩個人,即使他們的對話可能牽涉到第三人,寫的故事仍然這兩個人的專屬故事。

這裡值得提一提林奕華的《寶玉,你好》,《我在那時錯過了你》由英國劇本進行翻譯,必須遵從劇本(中譯)。而林奕華在《寶玉,你好》中的作的寶玉只能在同樣的事情裡重複,不停重複自己發生過的事,他不能改變任何發生過的。寶玉仍然願意重複自己發生過的事多遍,經歷不收中的體驗才是那個要點。

 

我以為《我在那時錯過了你》但有更大的錯覺視覺,當中你可能有很多經歷在重複,但也可以遺忘很多經歷。感情來得比較細膩,由於是慢慢地推向那個高潮,情感亦顯得更加深刻。我以為這是林導演更擅長地運用了他的情感演繹和豐富劇場經驗,讓觀眾有一個更親密的劇場經歷和體驗。

Comentários


​相關文章
最近動態
ELDT_ADC logo AI 20240605.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