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跨媒體藝術賞析 X 多角度思考」 藝術講座(中學)2020

前言


別以為學校講座就是一堂課,一個經驗分享或是一個主題分享,演講者只要站在台上,把準備好的教材帶大家走一遍就是了。在開展我們的「高速公路」,一味直線向前衝的同時,不妨想一下,我們可以有其他可能性嗎?


從如何觀看、如何聆聽,到「改變」,雖然形式大大的不同,但核心上還是一樣的,內容也豐富了許多。在經歷了大半年來的轉變,加上環境「限制」,原來的計劃便作出了相對的更新。 而這正正呼應了林奕華導演一直強調的——如何做一個不過時的人。


在九月下旬、十月上旬期間,我們先後到訪兩所女子中學,香港培道中學和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雖同是女校,但學校環境、風氣卻截然不同。因著學校的教學特色和防疫措施,我們分別設計了一個線上戲劇工作坊和一個校內戲劇分享會。



香港培道中學 (戲劇組)- 網上戲劇工作坊





在活動的前一個星期,我們給學生們發送了一段林奕華導演自我介紹的片段,讓她們對工作坊的主講者有初步的認識。另外,附上一段活動的簡介文案,向她們提出了以下的問題:


1. 給你一部手機作為生日禮物,你會開心嗎?為甚麼?

2. 問林導演三個有關戲劇的問題 *詳看下文


當然,認識是雙向的,學生們的回應能夠讓我們更了解她們的興趣和需要。收到學生們的提問後,林導演想要給他們一份「禮物」作為回饋,挑選了一些外國舞台劇的介紹影片,希望在工作坊上與學生們分享。我們將舞台劇的介紹影片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後按照學生們的問題,嘗試了解她們背後的想法,思考哪一個作品更能夠幫助她們解答心中的疑問,對戲劇藝術產生更多的想像空間,最後將不同作品分配到不同的學生組別、配合流程。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有趣的考驗,像是福爾摩斯,又要是一個充滿同理心的人。透過一個人的提問來了解一個人,將學生們的問題抽絲剝繭,同時拆解要推介的劇目,讓他們以最貼身的角度去理解外國名著和舞台劇作品。


和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我們帶著「成長」的命題進入,到後來得到了一個更精準的答案「Being Difference」。 對於性別、興趣、前路,在少年時候的我們總會帶著好奇與迷失,但在當下如何自處才是重點。 例如有學生問:「我如何演活一個平淡的角色?」其實,再平淡的角色,你還是能夠找到他有趣和令人深刻的一面。又例如我們分享有關服裝師 (Dresser) 的工作,服裝師和演員們就好像一家人,互相支持依賴,合力完成每個演出。再來,我們分享了一些關於女性海盜、男生為看似「女生專屬」的興趣奮鬥等打破常規思維的舞台劇作品。無論你喜歡什麼,或要當一個怎麼樣的人,當中也一定有對立而美麗之處。當我們想像未來,問十年、二十年之後的自己會是怎樣的。其實戲劇,正正讓我們全方位地去成為自己。在舞台上,我們用盡想像力去呈現各種空間和配套。 在舞台下,或是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特色。工作坊的最後,林導演跟學生們說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別之處,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被磨平。我們要擁抱自己的特點,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對於剛開始接觸戲劇藝術的中學生們,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一些經典作品永遠都不會過時,正如我們也一直在學習,讓自己不會只追「潮流」,而忘了「潮流」是甚麼。


【學生問林導演三個有關戲劇的問題】


交流,便是在這些問題中找尋空間:


1. 創作靈感哪裡來的?

2. 為什麼會做導演?

3. 最喜歡自己哪一個作品?

4. 你是如何成名的?

5. 身為一個好導演,要有什麼秘訣?

6. 你喜歡怎樣的演員?

7. 你做了幾多年導演?

8. 導演的工作是什麼?

9. 你有想過要轉行嗎?

10. 你在演藝學院多少年?

11. 你上過舞台多少次?

12. 戲劇是由甚麼時期開始?

13. 一個戲劇最少要有多少人合作去完成?

14. 你是否當過演員?

15. 怎樣的演技比較好?

16. 你上台會害羞嗎?

17. 怎樣才能讓演技有進步?

18. 你製作過多少戲劇?

19. 你是否為我們就讀這家中學的學生製作戲劇?

20. 在當中,你有否遇到挫折?

21. 戲劇的定義是什麼?

22. 怎樣才叫演技好?

23. 怎樣才叫演技差?

24. 做過什麼事情覺得最有成就感?

25. 最喜歡的電影?

26. 有沒有遇過樽頸期?

27. 什麼動作令整個話劇不會很"死板"?

28. 說話大細聲的聲量應該是怎樣的?

29. 表情應該要怎樣做?

30. 為什麼想成為導演?

31. 你拍過什麼劇?

32. 什麼劇是他拍過最深刻的?

33. 舉一部你最喜歡的電影

34. 一位你最欣賞的演員

35. 請問怎樣才算是一個好劇本?

36. 請問你最有名的作品的特色是什麼?

37. 請問作文和寫劇本是一樣的嗎?

38. 後台在表演時需要做什麼?

39. 舞台劇和歌舞劇有什麼分別?

40. 有多少年做戲劇的經驗?

41. 最深刻的一套戲劇是?

42. 心中了解的戲劇究竟是什麼?

43. 對於你來說,戲劇是什麼?

44. 戲劇是單純有興趣就能參加嗎?

45. 戲劇和學習有衝突嗎?

46. 是甚麼驅使你想成為導演?

47. 你認為對於戲劇,能力還是態度更重要?

48. 怎樣看一個人有沒有當演員的潛質?

49. 最討厭甚麼性格的演員?

50. 怎樣可以構想出一個劇本?

51. 通常劇場演員記性是否很好?

52. 做導演最難的地方在哪裏?

53. 怎麼才算好看的戲劇?

54. 為什麼會有戲劇?

55. 戲劇給人類帶來了什麼?

56. 中式的戲劇和西式的戲劇有什麼分別?

57. 如何鍛鍊演技?

58. 如何提升演技?

59. 如何可以堅持不笑場?

60. 你為什麼對戲劇感興趣?

61. 表情管理的技巧

62. 如何精準地運用語氣來切合角色性格或狀態?

63. 如何更深入表達潛台詞?

64. 你有什麼非常喜歡的戲劇嗎?

65. 作為演員,要具備什麼要素?

66. 何謂戲劇?

67. 為什麼會問看書和看手機的分別?

68. 如果是以上述的主題編排一個舞台劇,會怎樣編排?

69. 怎樣才算是一個好的劇本?

70. 以前表演時有沒有試過出錯?如何補救?

71. 台上如何才能有大的表演張力?

72. 在劇本上的台詞方面如何增強表達能力?

73. 請問你在表達肢體動作方面,如何練習?

74. 如何知道劇本中犯了什麼錯誤?

75. 前台和後台可以如何更好地配合?

76. 如何更好地表達劇本背後的意義?

77. 如何更好地表達肢體動作?

78. 如何演好需要很大情緒波動的戲?

79. 怎樣的劇本才能讓觀眾不覺得沉悶?

80. 如何演好一個平淡的角色又不會讓觀眾覺得出戲或者演得太無聊?

81. 其實在香港經營一個劇團有甚麼難處?


—————————————————————————————————————————————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中四藝術文化課) - 校內戲劇分享會






由最初一封給學生的信,到實地考察,知道學生們現時的上課情況,整個「講座」從講者單向的分享,變成一場屬於講者和學生們之間的實驗。從一開始,林奕華導演就不希望自己站在高高的講台上,拿著咪對學生們講解楊德昌導演的作品。他希望這次是一場關於探索空間、創作的分享會,提議把禮堂變成一個操場,所有人圍成一個大圓圈,和學生們視線平等地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相互分享對電影、對創作的所思所想。但是因為疫情關係,學生們需要保持社交距離,而且要維持「單向」的方式坐立,不能有面對面的接觸。但單方面的面向,是不是等於溝通也只能是單向呢?


林導演靈機一觸,把所謂的單向舞台轉成兩個對立面,每邊都是「單面」,桌椅之間相隔1.5米,對向的座位中間還有近八米距離,整個空間變成一個棋盤。 他常常說,要人理解一個空間,總不能用說的,要讓人感受。學生們進入禮堂那一刻,她們的面上充滿著驚訝和疑惑,這不是她們熟悉的座位編排。有的人跑到對面,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位置坐下;有的人帶著遲疑,走到椅子旁邊靜靜坐下;有人帶著不安,留意著每一秒的事,也有人從容不迫,沒有太多的反應,只是在做自己。


場內的音樂由《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漸漸轉到《光年》,像帶著我們走進時光隧道,從「現在」起飛,帶我們走進未知的世界。聽著《光年》的音樂,我們和學生們玩一個遊戲,規則很簡單,2行12位同學為一組。目標在背景音樂播放期間,單數排3位同學與斜對面的雙數排3位同學交換座位。


限制:

1. 雙數排與單數排對應的6位同學,只有2位同學同時站起來的情況下,才可開始移動,否則要坐回原位再次嘗試

2. 移動速度不能太快,需要配合背景音樂

3. 每組同一時間只能有2位同學移動


學生們一開始小心翼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比手畫腳,指示對方如何轉換。走出座位的時候,學生們從不知所措,到冷靜下來,配合音樂,凝視對方的雙眼,感受自己的呼吸和同學的節奏。整個禮堂變成一個舞台,眼前的景象如同一齣劇,但學生們的感受卻是真實的。在同一個時間作為起點,一起迷失於時間,再好好看著對方,和對方走一段路,位置交換,再分開。那一刻,再遠的也變得近,再近的也變得遠。這是從「社交距離」作起點的作品,但我們想和同學探討的,更多是關於空間和未來。


如果我們要走得更遠,為何還要執著「世界原來不像我預期」呢?要改變未來,或者最簡單,由感受我們這刻的呼吸,好好看著同伴開始。


【林奕華導演後感】


未來,年輕人的成長,將多了一重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保持安全距離。


社會各種機制會以各種措施保護種子和新苗。成長中的他們呢?一定也會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態度,自己的實驗。


思考的是,什麼是距離?

實驗的是,什麼才安全?

最後決定了個别的態度,我會成為怎樣與這時代 同步的我。

怎樣才不會與他人愈來愈疏遠?

怎樣才不會與自己愈來愈抽離?


昨天我和小團隊在一家中學有四十五分鐘的「戲劇講座時間」,考察場地時,從活動老師處了解到現時已不復再有上百計的同學們坐在禮堂裏,聆聽台上的發言,所以,這個為全部中四同學而設的活動當天,將只有兩班在「現場」,三班在課室內觀看Live Feed。


這個「折衷」反而使我靈機一觸,何不就利用Social Distancing 的現狀作為主題,讓「現場」和觀看Live Feed 的大家,不是通過「講座」,而是「遊戲」,經驗什麼是:


距離

改變

限制

過渡

節奏

同步(理)

自我

溝通


偌大的禮堂,被分隔的同班同學,看上去便是「楚河」和「漢界」,「遊戲」的玩法,也和象棋相似:每個人都要和另一邊的同學換位。但不只是站起來,走過去,而是要配合被設定的步調,一首大家邊走邊聽的「慢」歌的節奏。這首歌不止慢,還有旋律似是不斷重複的特色,聆聽著它,從一邊的空間走到另一邊,大家將會感受到時間漸漸變得不一樣。


因為,我們開始重新專注。


還有一個「從一邊到另一邊」的要求是,每個人都要和對面走來的人有所連結。那便是,對彼此都在聽的歌的共鳴,和因而決定行走的速度,還有最重要的是,雖然相互不能說話,但雙方須維持眼神接觸。當其中一方不在上述的專注狀態,我會要求她回到原來位置,重新再起步。


「遊戲」開始時,我有跟大家說,在特定時間內,這是個「成功」便全體成功,「失敗」也便全體失敗的經歷,因為要做到每個人換位都有座位,即是大家在時間協調上,要合作才會合拍。而這個合作並非跟隨外來指示,卻是做到內外一致。


我的預期是,頭一至兩次失敗的經驗將是後來成功的重要基礎。由於四十五分鐘是這節課我們擁有的全部時間,距離下課前十分鐘已完成第一次的過渡,已值得每個人為踏出第一步,以這一步堅持走畢全程的自己鼓掌。


結束後,我跟大家分享一直在空氣中迴旋不去的歌,是雷頌德作曲,我填詞,陳慧琳許志安合唱的「老歌」(1999)《光年》 https://youtu.be/l9tQdrx3Qb8 寫這首歌的初衷,是失去了一些對於自己很重要的什麼,在最無助的時候,抬頭看見天上星象,猛然想起,眼前所能見到的其實已經不在那裏了,我們只是習慣它的存在,什至因為過於習慣,便一直依賴它的存在,直至有一天改變發生,我們才會有可能由醒覺到懂得,自己要走出不曾被自己驗證的認知。

而那,就是成長的開始。


《光年》

作曲 雷頌德

作詞 林奕華

合唱 陳慧琳 許志安

舞台及服裝設計 張叔平

燈光設計 陳焯華


明天

溜走於今天叫昨天

留低天空這舊照片

每天

數遍

如見證過去千百年

來年來年來去這支箭

若是掠過眼前你會多惘然

流年流年流失多少遍

那天相見

那天不見

跟宇宙計時

自然難靜止

如一試

還可以

如真摯

唯今次

浮光

如星星伸手借的光

行走不止千歲的光

放心

嚮往

忘記了世界蒼茫

來年來年來到你面前

十二月沒偶然季節的倒轉

忘年忘年忘卻了睡眠

似春可以

似秋可以

跟宇宙計時

自然難靜止

如一試

還可以

相對論友誼

未來和歷史

如相似

無新意

如真摯

唯今次


(1999年寫這歌詞時,怎可能料到它在二十年後會有另一個時空的任務和意義?這歌於是再肯定了我一個想法:我們忠於自己,便不會與時間發生誤會,更不會辜負了生命。而那,將是成長的收獲。)



















​相關文章
最近動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