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字花|#編輯室睇劇後記 #女與兒 #觀後感


「全劇終」。燈亮,掌聲響起,演員和團隊謝幕。我的腦內曾有無數的資訊流過,在過去整整90分鐘,在只有一個演員的劇場裡。



舞台上,演員林珍真喋喋不休的獨白,似是喃喃自語又似是煞有介事的分享,似在分享自己的經歷,有時又抽離冷靜得像在訴說事不關己的故事。她幾乎不望向觀眾,有幾幕直接背向觀眾,她忙於在自己的世界裡團團轉——那是「拒絕接通」,導演如是說。有時她自己講,有時像在對話,而我總是搞不清對話的另一頭是誰的聲音,有時有聲音,有時沒有。她描述的畫面,有時是現實有時是幻想,有時是她的記憶,說得毫不含糊,但我又會懷疑人的記憶究竟是否可信?當中有幾分真切、幾分虛構,哪些是屬於現在關於過去的空白的填補和想像?



我腦內曾有無數的資訊流過,在過去的每一幕每分鐘每秒,她說的每個字都是資訊都是故事都是經歷,但劇終這刻,我腦內卻一片空白。資訊流過,但無痕,可能連混亂都算不上。



步出劇場時,我嘗試回想剛剛接收過的台詞音效畫面,可能是太多太密集的關係,他們互相碰撞,只殘餘零星碎片。還是混亂。我突然想起三小時前,導演林奕華在pre-show sharing說,「看這套劇感覺會像平時看reels、看tiktok,看到第二、第三場,你早就忘記第一場發生甚麼事了。」所以這種大腦空洞、記憶混亂的狀態,會是戲劇設計的一部分嗎?由劇本到翻譯、到演繹,再到影像、道具、音效,大量的密集的nonstop的資訊高速輸入,會否正正是模擬我們所處的現實?我們每天沉浮於大量的資訊碎片中,尚未來得及好好消化,新的衝擊就在下一秒、下一個story、下一條reel出現,以至於到了最後,大腦只餘空白。



Blank。然後開始質疑、困惑、用盡力氣回想,卻是甚麼也想不起來。繼續向前,只有不斷輪迴重複,劇場會終結,但生活不會,現實是你必須靠自己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到底睇咗啲咩」「#我到底睇到啲咩



我反而很記得劇終後戲劇指導的說話,大意是:世界太快,總要追求熱度,但我們反而應該慢下來、冷靜一點、抽離一點,只有這樣才能看到更大的畫面,了解整個事件,「那是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以及,觀看自己。」導演補充。



抽離再重組,我看到演員的專業和努力,看到導演和團隊的心思,看到細微而充滿玩味的性別元素貫穿全劇,看到對愛情、婚姻、家庭的思考,看到對權力、暴力、制度的質問,看到可能永遠無法痊癒的創傷,看到真假虛實如何如影隨形,糾纏不清⋯⋯



依舊混亂,但也是現實。可能將某部分現實搬入劇場,就是為了提供另一種觀看或感受現實的視角,陌生又熟悉。你看著女主角,無數資訊包圍著你、淹沒了你,從你的雙目、雙耳、腦袋內流過,有些留下痕跡,或深或淺,有些則沒有。怎麼看著看著,你看到了自己?



​相關文章
最近動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