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


《梁祝的繼承者們》舞台映画於2024-2025年在多地放映,
透過4台攝影機的多角度拍攝舞台演出,
帶大家回到2016年台北演出時的藝術學院,重溫青春的記憶。
《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舞台映畫也在2025年首映,
帶大家來到十年後的美術館,尋找生命的意義。
劇目簡介

《梁祝的繼承者們》
故事由惡夢開始。
祝英台明明是想到藝術學院探索我是誰,卻在意識某處顛覆了願望,說服自己父母的說話是對的:人生,應該有固定答案,明確規劃,永遠是1+1=2。但惡夢醒來,她發現她已在一家藝術學院裡,眼前出現了藝術家求之不得的繆思:梁山伯。
他的安靜,使她思潮如泉湧。每一個他的舉動,都令她問號叢生。只是不知道是出於求知抑或愛情慾望的創作激情,卻沒有引來梁山伯的迴響,相反,面對祝英台井噴的靈感使他自覺是張永恆的白紙——畫如不畫,不如不畫——背負太多父母都是不成功藝術家的包袱,他不容許重蹈覆轍的結果是因過度害怕失敗而承受不能表達,不能溝通和不能愛的痛苦。
誰叫在這兩個其實互相欣賞的年輕人,有一個「第三者」叫馬文才,而「他」的不可逃避,因為「他」不是一個人,而是眼下這個充斥高速消費與資訊氾濫的時代?
見證梁祝聚合分離的學院裡,有一位教授「什麼是藝術」的老師。他把承傳藝術視為己任,然而當時間到了,誰也需要走上自己的命途。悲劇也有美麗的時候,化蝶翩翩,除了痴男怨女,還有有信念,有勇氣,到底以造就繼承者的角色昇華人生的人。
舞台映画導演:袁錦倫
剪接:袁錦倫、陳詠琪
後期音響設計及混音:鍾澤明

《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
十年前,《梁祝的繼承者們》的美術館,上演著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生死契闊。當老師告訴他們唯一的相見之法就是「藝術」時,站在畫前的梁山伯,還有留在他心裡的祝英台,誰是誰眼裡的那個人,誰就是誰心裡的那幅畫,那一刻,哭墳下得那場雨,把生命昇華成翩飛的蝶,遺憾成為不朽,是因為青春裡總有靈光留下痕跡。
十年後,《A.l.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中,美術館裡,有的是仍舊踏雪而來的梁山伯,彷彿平行宇宙裡,七位同學的相聚,誰又唱起依稀想起的旋律,可是詞不是詞,曲也不是曲,眼前人似曾相識,但莫名取代了如故。
《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為非常林奕華劇團於2024年6月在香港葵青劇院階段展演版拍攝之舞台映畫。由林奕華執導(劇場)、袁錦倫執導(映畫)、吳嘉彥、余沛豪與何定偉分別負責多媒體影像與現場影像創作,歷時數月,以多機位鏡頭與電影剪接手法,重現當時舞台的情感溫度與視覺詩意。
七位原班演員──王宏元、路嘉欣、張國穎、黃人傑、趙逸嵐、葉麗嘉、鄭君熾──身著歲月的風霜,再度在畫前對唱十首經典旋律;三位「繼承者」祝家樂、陳盈盈、羅熙彥,以新生代的聲音與姿態,與AI一同「學習」、共鳴,讓觀眾重新審視「自畫像」裡的自己:人類如何畫出自身?AI又畫出怎樣的「我」?
舞台映畫並非純粹的紀錄,而是一種重新創作:在光影與節奏裡,演員的眼神、歌聲的顫動、雪花的飄落,皆被細細捕捉。大銀幕放映時,觀眾既是劇場裡的「同學」,也是映畫中的「共同創作者」,與AI一同構築記憶的迷宮。
導演:林奕華(劇場)、袁錦倫(舞台映畫)、吳家彥(錄像)、何定偉(現場影像)
演員:王宏元 路嘉欣 張國穎 黃人傑 趙逸嵐 葉麗嘉 鄭君熾 及祝家樂 陳盈盈 羅熙彥(按姓氏筆劃序)
非常林奕華舞台映画
始於2015年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巨幕放映,
迄今邁向第10年。
不僅香港本地多次放映,
更出走海外前進北京、深圳、蘇州、杭州、武漢、廣州、台北、台中、高雄。
10年共10城市近百場放映 ,接觸近2萬名觀眾。

非常林奕華舞台映画
2015年7月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首次推出「一口氣看盡林奕華四大名著」的
「舞台映画」巨幕放映實驗,好評不斷
甚被本地資深劇評人張錦滿譽為
「是中國舞台劇百年來首創活動」
(信報,2015年9月4日)
近年來不僅在香港本地劇場或
電影院中屢次放映
並開始把放映延伸到台北、高雄、廣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