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

梁祝的一年 2024-2025
















你願意和我做同學嗎?
2024-2025 被非常林奕華訂定為「梁祝的一年」,十年前,2014年,《梁祝的繼承者們》誕生,梁與祝從傳統的私塾去到了一間藝術學院成為了藝術學院的學生。被隱喻為創作、謬思的陰性思維,遇上了強調成功、成名、做一番事業的陽性思維,祝英台的「易容」從外表的,變成了一種精神上的對於一切的好奇、勇氣與保有赤誠。
從2014年到2024,我們被祝英台所啟發的精神,越來越純粹,越來越清晰。在A.I.的時代,人的主體性越來越薄弱,可是祝英台恰恰是一個不斷強調主體性的角色,她的主動求學、她的問題意識,她對情感與人的關注都讓我們可以看見「人之所以是人」不是一個貶抑的說法,不只是提到「人的限制」,而是讓我們看見「人的可能」。
「有話為何不直說?」
梁祝的故事裡,有一個經典的情節,叫作「十八相送」,在黃梅調的電影中,祝英台用了無數的比喻來向梁山伯「表白」,但梁山伯總不解那些比喻,然而,就在那解與不解之間,他們走了好長好長,好久好久的路,情感,就不是在言語中,而是透過言語,藏在了時間裡,這是我們認為最美好的一種關係,它不是叫作「講在了一起」、「說在了一塊」,而是叫作「同窗」。
🔔 最美好的一種關係,叫作「同窗」
《梁祝聲音節》
2025.9.12-14
2025.9.19-21
香港藝術發展局展藝館
近期節目
《梁祝的繼承者們》舞台映画
2025.10.25
PREMIERE ELEMENTS
香港
《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階段展演)舞台映画
2025.10.26
PREMIERE ELEMENTS
《有一天我和祝英台去美術館》
2025.10.31-11.2
葵青劇院演藝廳
%20x%20280mm%20(H)%20%2002%20ol%20300%20(1).jpg)
《有一天我和祝英台去美術館》
我不是一直都在你的身邊?
而你,不也一直都在我的身邊嗎?
📌 香港 葵青劇院演藝廳
2025年10月31日(五)晚上7時30分
2025年11月1日(六)晚上7時30分
2025年11月2日(日)下午2時30分
💬 免費講座
2025年10月31日 及 11月1日
(五、六)晚上6時30分 - 7時
設導演分享演前講座
免費報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梁祝聲音節》
來7段邊唱邊學的聲味關係
📌 2025年9月12 - 14日
2025年9月19 - 21日
📌 香港 藝術發展局展藝館
9月12日|Small Talk Show:我也是填詞L|林奕華
9月13日|訪英台:聽李琳琳說故事|李琳琳
9月14日|「圍裙」穿起來:聲音與動作|林薇薇、羅熙彥
9月15日|還原「十八相送」:聲音與環境|「一舖清唱」陳智謙、曾浩鋒、劉兆康、黃峻傑* (*錄像演出)
9月20日|「自畫像」會唱歌:聲音與認識自己|張國穎
9月21日|和我唱之獨唱(大合唱上集)|鄭君熾、王宏元、路嘉欣、黃人傑、趙逸嵐
9月21日|和你唱之合唱(大合唱下集)|鄭君熾、王宏元、路嘉欣、黃人傑、趙逸嵐

「梁祝的一年」十月放映
經典原作 X 最新續作
一起走過梁與祝的十年
《梁祝的繼承者們》
2025年10月25日
《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階段展演)
2025年10月26日
📌香港 PREMIERE ELEMENTS
|放映設有影後談,歡迎留步觀看|
《梁祝的繼承者們》
舞台劇《梁祝的繼承者們》2014年首演,此後五年之間,香港四度公演,並在兩岸三地巡演,包括北京、上海、蘇州、重慶、廈門、珠海、澳門、台北。2024年,是《梁祝的繼承者們》的十周年,以此為緣起,我們開啟了「梁祝的一年」。

劇目簡介
故事由惡夢開始。
祝英台明明是想到藝術學院探索我是誰,卻在意識某處顛覆了願望,說服自己父母的說話是對的:人生,應該有固定答案,明確規劃,永遠是1+1=2。但惡夢醒來,她發現她已在一家藝術學院裡,眼前出現了藝術家求之不得的繆思:梁山伯。
他的安靜,使她思潮如泉湧。每一個他的舉動,都令她問號叢生。只是不知道是出於求知抑或愛情慾望的創作激情,卻沒有引來梁山伯的迴響,相反,面對祝英台井噴的靈感使他自覺是張永恆的白紙——畫如不畫,不如不畫——背負太多父母都是不成功藝術家的包袱,他不容許重蹈覆轍的結果是因過度害怕失敗而承受不能表達,不能溝通和不能愛的痛苦。
誰叫在這兩個其實互相欣賞的年輕人,有一個「第三者」叫馬文才,而「他」的不可逃避,因為「他」不是一個人,而是眼下這個充斥高速消費與資訊氾濫的時代?
見證梁祝聚合分離的學院裡,有一位教授「什麼是藝術」的老師。他把承傳藝術視為己任,然而當時間到了,誰也需要走上自己的命途。悲劇也有美麗的時候,化蝶翩翩,除了痴男怨女,還有有信念,有勇氣,到底以造就繼承者的角色昇華人生的人。
過往演出
香港葵青劇院演藝廳/17-18、21-24 MAY 2014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18-20 JUL 2014
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25-27 DEC 2015
^廈門閩南大戲院/26-27 MAR 2016
^上海文化廣場/01-03 APR 2016
^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8-9 APR 2016
^浙江省人民大會堂/15-16 APR 2016
^北京保利劇院/22-24 APR 2016
^重慶大劇院/29-30 APR 2016
台北國家兩廳院/05-08 MAY 2016
香港葵青劇院演藝廳/14-16 SEP 2018(5場)
^上海文化廣場/23-24 MAR 2019(2場)
^廣州大劇院/30-31 MAR 2019(2場)
^重慶大劇院/05-06 APR 2019(2場)
^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12-13 APR 2019(2場)
^北京保利劇院/19-21 APR 2019(3場)
^珠海大劇院/26-27 APR 2019(2場)
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6-13 Oct 2019(8場)
^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藝術發展基金資助
在首演十年後,《梁祝的繼承者們》迎來了A.I.時代。
前作的故事在A.I.時代 的資訊破碎下,變得更像意識裡的浮光掠影。《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階段展演)》將前作徹底拆解,不是預言未來趨勢,也不是檢討現在問題,而是回到「人」的主體性,從「我是誰?」進一步去問「我還能是我嗎?」

梁山伯一如承諾,每天去美術館探望祝英台,
但同一段路,從走上一天,到一年,到十年,百年,千年。
不是路遠了,是時間跑得愈來愈快,愈把路上的人拋了在後面。
時間要忘記人了,但梁山伯忘不了祝英台。
時間忘記我了,但我忘不了你。
A.I.用最平淡的回答,帶走了梁山伯十年或者更久的遙距往返,在此時此刻要見誰不是一蹴可及,要問誰不是有問必答?想知欲知要知,都在幾個指令間。
所以,從奧斯陸一場風雪裡獨行的身影,總被生成變化的圖像覆蓋,滿場的遊戲與戲謔的隻字片語,與漫天的大雪,哪一個才是現實裡讓人看不見前路的原因?而來到畫前的梁山伯,反而告訴祝英台,不要再待在這裡了,去做更有意義的事,那她要去哪裡找回她的意義呢?他也找到自己的意義了嗎?




意義,在記憶體承載的遠遠超越了記憶的A.I.時代,遺憾與重逢,想念與忘記,哭哭與笑笑,求學與同學,還是用傳頌來繼承嗎?還是,如同台上的同學們,在記憶拼圖邊緣的輪廓裡,我們才猛然覺得,過了十年,忘了的,比記得的更多更多。
還記得祝英台說「留不住的,才記得住」嗎?
我們想留住的十年前,是不是在留不住的十年後,才能想起呢?
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階段展演)
梁祝番外篇:我在那時錯過了你
《我在那時錯過了你》故事改編自英國劇作家 Nick Payne 的《Constellations》,以平行宇宙為主題,講述一對男女在不同選擇與可能性中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正處在這一次次選擇與可能性中。
從台中台·戲中戲工作坊,到荃灣大會堂的講述展演,《我在那時錯過了你》走過了許多個梁與祝的平行宇宙。

非常林奕華 2025年藝術實驗
串連劇本分析、讀劇演出、與觀眾互動
當《梁祝的繼承者們》的梁與祝和Nick Payne的劇作《Constellations》平行宇宙裡的一對戀人並置
祝英台與梁山伯化身為現代版的情感符號,再次探問「遺憾」是否只能是唯一句號?
如果能回到人生的某一個時間點,我們是否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5個時空,延續另一種《梁祝》的「遺憾」

劇目簡介
男主角羅蘭(Roland)是一位對蜂蜜頗有研究的養蜂人,女主角瑪麗安(Marianne)則是一位正在研究多重宇宙的物理學家。兩人的職業背景截然不同,羅蘭專注實務的養蜂細節,而瑪麗安則探索宇宙的宏觀物理學,這種差異為他們的關係增添了豐富的層次和深度;然而,在截然不同的背景下,是他們共同都是時下常說的MBTI裡面的「I」人(內向者),也是我們常說的「書呆子(Nerd)」,這兩個「專家」如何 一同走入他們都不擅長的親密關係中呢?
台中|2024年11月/2025年3月
戲劇工作坊
香港|2025年5月
講述展演
梁祝的繼承者們之自畫像
果實基金會 X 非常林奕華

劇目簡介
《梁祝的繼承者們之自畫像》並非重現或繼承《梁祝的繼承者們》,而是一場解構青春靈魂的實驗作品。
全作以一首《自畫像》貫穿,「我知道,我甚麼都知道,除了我是誰?」這句歌詞直指當代青年的存在困惑──18位年輕演員既是獨立的敘事個體,也是集體精神的投影。當舞台褪去情節框架,觀眾將直面最純粹的藝術提問:
人,如何從無數「他者定義」中,尋回「自我」的輪廓?
十一年前的「新梁祝」提出了「繼承者有誰」的詰問;十一年後,「果實們」接過了棒,這次並不是「新人演舊戲」,而是以2025年為背景,「量身訂製式」的情感和戲劇體驗。
十一年前的《梁祝的繼承者們》以文本為基礎,演員在表演上,更多是呈現劇(文)本中的人和事。十一年後的《梁祝的繼承者們之自畫像》,以演員的「本色」作為全劇結構的基礎。

果實文教基金會簡介
果實誕生於1988年,由張艾嘉女士成立,旨在培養及鼓勵有志從事藝術工作的年輕人。2009年開始,舉辦高中生藝術創作營迄今。並陸續拓展與香港、新加坡等跨境合作。我們相信,透過啟發及引領,每個生命都是充滿創作能量的果實,Let’s Art!
香港大學 X 非常林奕華

香港|2024年9月
講座/工作坊
活動簡介
上學,最好是「一個人」的事,還是「在一起」的事?
「同學」的可貴,在於人生能有一個階段把自己像一本筆記那樣打開。AI 其實也可以是一個「同學」,通過學習的分享,留下在一起過的痕跡,同學的「同」,是身份上的相同,而不是同質性的「同」。「學」不只是增進學識,而是在一起看不完的風景、聊不完的天、散不完的步。
所以所學的是甚麼不是最重要,「有發生過」才最重要。
#1 介紹講座——然後有了我
「我是梁山伯?還是祝英台?」
#2 AI 梁祝一日遊
填詞、畫畫、散步、遊戲

活動簡介
甚麼娛樂成本可以最少,效益可以最大?
聊天。
甚麼嗜好樂趣可以無限,條件可以低限?
聊天。
甚麼需求始源可以很遠,發展可以自決?
聊天。
節目(一)午餐一小時
節目(二)下午茶一小時
節目(三)誰來晚餐90分鐘
聊天,廣東話叫「傾偈」。作為名詞,「偈」本為梵語文學的贊歌、詩句,也是佛教修行者的宗教詩。「傾偈」故此帶有交換智慧的意味,這也吻合了聊天的「天」,乍聽不著邊際,其實內容天南地北,收獲絕不無聊。所以,「聊」有樂趣的意思,也解作暫且,並可伸延至憑藉、依靠。
香港|2025年2月
講座/工作坊
「梁祝的一年」舞台映畫與工作坊
《梁祝的繼承者們》走過十年,我們仍然在尋找藝術、尋找同窗的道路上。
從2024年11月到2025年4月,我們分別與香港婦女中心協會、長者學苑聯網、嶺南大學長者學苑、中華傳道安柱中學合作,舉辦了一系列以「梁祝的一年」為主題的工作坊。
除了劇場觀眾,我們亦寄望在人們習慣於被動接收資訊的時代,帶領多樣的社區人群,以主動觀察和多角度思考的藝術形式,開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的藝術創作。
若有興趣合辦放映/工作坊,歡迎電郵至 info.eldt@gmail.com 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