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梁慧珍:我們是誰,你懂嗎?



2015年的聖誕假期,對我來說的確有點特別。原因是我與10歲的姪兒赴澳門文化中心觀賞非常林奕華的音樂劇《梁祝的繼承者們》,沒想到,他不常進劇場,竟能安分守己地坐上近3小時,雖有投訴,但較我預期少。離開劇院後,我問他:「你懂嗎?」他答:「不大明白,但下次再看呀!」 我倆看的是重演作品,劇的內容和陣容跟在香港首演的版本,稍作微調。不過, 問的仍是我們了解自己嗎?我們認識自己嗎?我們明白自己嗎?亦呈現了當代父母如何培育他們的繼承者?傳統文化怎樣扭曲刻下繼承者?一堆堆等着你面對、思考、解決的問題,通過對話、念白、音樂、無伴奏如冰水般潑向觀眾席,在我喘不過氣的時候,瞥望旁邊的姪兒。他邊咧嘴,邊搖頭,回答飾演藝術老師時一修提出的問題。


我是一顆藝術屎 聽着「我是一顆藝術屎」的音樂,咀嚼當中的歌詞。道盡消費時代的香港人,誰不想成為大師,受人敬拜,如劇中所指的馬文才,即使成名15分鐘,也要搶着當大師,倒是隨處可見。科技世界裏,互聯網、面書、YouTube、Twitter、Instagram催化成名途徑,要受人擁戴,不難。然而,當人成名後,離喪志便不遠。要說醜模樣典範,不就是本地那批政經商賈的臉孔嗎?但是,世上總有些人,如劇中的梁山伯般,負上草根背景這包袱,逃不出自卑自憐,慣於畫地為牢,他既拒絕成名,亦放棄英台,甘願犧牲事業與愛情。梁山伯既不敢愛,亦不配有恨,他擔當的悲劇主角,正好揭示外在的假象,時刻左右人的實相。人必須認清自己的才能、本質,方可自我構建獨特的「成名路」,栽花種樹,欣賞好風景。而那列在劇末出現的火車卡,透過錄像播放清新景致,令觀眾與演出者同坐客卡內,回望各人的青葱歲月。其實,在倒退的風景中,於成長路上,你我曾否犧牲自我?有否竭力爭取所想?我想問問,上一代的香港人,曾努力為自己打拚,當成為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可有予我們的繼承者展翅高飛的機會嗎?林奕華的歌詞不就是告誡我們莫忘初衷嗎? 看林奕華的戲,會令人腦袋缺氧,但不可怕,只要肯花時間思考、推敲、咀嚼,有如吃掉一顆維他命,增強免疫力後,再勇敢地抖擻上路。 在美術館想起誰 《梁祝》的票上印有適合6歲及以上觀眾入場,看着10歲的他專注地觀賞,我不會寄望他對劇中所有訊息,全部接收或牢記心上。我只願他日後,知道自己是誰,懂得盡力、懂得抓緊最愛、懂得辨別路向。 「你會在美術館裏想起我嗎?我會在美術館裏想起你嗎?你還會再來看我嗎?我還會再來看你嗎?會再來嗎?會再來吧!?再來時,帶一朵花。」你們會怎樣回答林奕華在《你有在美術館哭過嗎》的詞?聽着路嘉欣與王肇陽唱此曲,眼眶盈淚。回顧人生路上,總會錯過一些人和事,也許是誤判,也許是時差。原來你我相遇,不會只得緣分,計算亦必然在內。生活在功利社會上,我們怎會不利用旁人的優勢,為自己貼金,增加抗逆力!詞中那份情,是如此真摯動人,純粹得讓人汗顏。我們是誰,你懂嗎?



信報 C05 | 文化評論 | 戲上心頭 | By 梁慧珍



​相關文章
最近動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