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林奕華・張艾嘉 時間摺疊的愛情



剛於年初在香港公演的《聊齋》,在台灣、新加坡等地巡演一周之後。 六月載譽重來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黃詠詩編劇的《聊齋》, 是林奕華和張艾嘉繼叫好叫座的《華麗上班族》之後再度攜手的劇場作品。二人的好拍檔王耀慶亦歸隊,和張艾嘉分別飾演蒲先生和胡小组,一對愛過卻前程未卜的夫妻。


數下日子,《華麗上班族》首演至今已經十年,十年前訪問,林奕華(Edward)、張艾嘉(Sylvia)是Tee恤牛仔褲見記者,今回卻換上盛裝於法國餐廳受訪,不變的是二人有話直説的爽快。


《聊齋》一劇的靈感自然來自蒲松齡的志怪小説。但説着發現更多是關於編劇本人。張艾嘉説:「之前唔認識黃詠詩,認識佢之後發覺個戲很多東西都 identical。她寫了《恨嫁家族》及很多作品,有些東西 overlap,所以我想用自己的演譯方式,始終 Edward 給演員很大的空間。」


林奕華也説:「我很欣賞黃詠詩的劇本,是因為她的設計有很多空間給演員和導演去發現新的東西。」


編劇的勇氣,是主旨


二人不約而同欣賞編劇毫不保留的勇氣,Syliva 續説:「黃詠詩的作品好 honest,唔知佢自己有無 aware。佢將個人的 up and down、confuse 都給我們,毫不掩藏出現在她的寫作之中。你細細品嘗會發現很多空間,她和別人嗌交的同時,也是同自己嗌緊交,層次就變得豐富。故事,為何這樣發生,因為她就是這樣的人。她好 honest 去犯錯,去 take the pain and the regret,然後沒有其他。」


因此同一個角色,透過每一次演出不斷轉化,「近幾年,我唔知係味毛病或問題,我會有少少希望自己不是百分百了解劇本,因為完全了解有時會塞死表演的空間。」看近作《相愛相親》,張艾嘉確是去到另一個境界,「胡小姐和蒲先生兩個人物,幾時係接近,幾時係真實,幾時不真實,本來我都設定好,後來我將設定抽走,因為在其中游走可以令整體更豐富。我們一路 rehearsal —路演出,直到從新加坡回來了 ,我覺得仍有東西可以再變化,再去了 play 呢個角色。」


NT Live、《華麗上班族》及其他


表演藝術於戲院轉播,近年漸趨普及,俄國的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Bolshoi Ballet)、美國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等,每季均會挑選劇目於戲院放映。香港的非常林奕華亦曾選映《華麗上班族》等作品。劇場和攝錄,始終是兩個不同的媒介,例如劇場不會給觀眾看到演員的 close-up(特寫鏡頭),但攝錄直播或轉播可以。NT Live 這種跨界放映,會否影響演員在舞台的演出?


林奕華的答案是「不會」。


舞台和電影的演出經驗同樣豐富的 Sylvia ,微笑,細聽着。


他的經驗是:「攝錄《華麗上班族》 時,演員是零 awareness。點解剪出來都睇得呢?因為演了幾十場才拍攝,演員已進入化境。而NT Live 的攝製,之前會有機位等 rehearsal,演員已 absorb 於其中。而且他們從來不是用舞台劇的方式演戲,沒有用演技去『化粧』,即他們沒有刻意要在台上放大甚麼。」


舞台調度,作為放大工具


關於舞台上的真實或再現真實,多年來一直是林奕華的課題,「甚麼是現實?甚麼是真實?我永遠都在找一個 equilibrium(平衡)。很多時在舞台上的東西很荒誕,《華麗上班族》都有很多荒誕的東西。這種荒誕會放大了現實。所以,我們不會用現實的布景,會盡量留一些空間給觀眾自行想像。希望用一點點超現實,反過來呈現真實。」Sylvia 慢慢的點頭稱是。林奕華續説,「你看《華麗上班族》演員的舉動都很自然,如果演員都相信自己所做的是自然而然,便不用為 camera 調節一種做法,為現場做另一種做法。我們是用了舞台調度等手法去放大(現實或情感),而不是用演員去放大。」


「現在的舞台演出很多都是成個 flow 很自然,少了很多從前那種演譯方式。我自己就很怕做繙譯的舞台劇,看劇本係完全入唔到去。本來叫 Richard ,變成了理查。叫着『理查、理查』……」Sylvia 笑言,「我頂唔順。除非其餘對白能將原著的整個情感都繙譯過來,我才能忘記這些細節。」


Edward 認為關鍵是 mindset,「語法背後其責是 mindset,所以就算劇本譯成很順暢的本地話,但 mindset 是譯不了的。」


先見,張艾嘉的《Human Voice》


Sylvia想起兩年前的演出經歷:「做《仲夏夜之夢》卻不同,雖然全部講國語,全部 translate from English,但它是一種表演。」説的是 2015 台灣國家交響樂團(NSO)製作、焦元溥改編的説書版《仲夏夜之夢》,張艾嘉任説書人,一人分飾十四角。


聊着聊着,二人忽然想起失諸交臂的《人聲》(Human Voice),尚・高克多(Jean Cocteau)1930年的劇作。


「2005年,我找她演《Human Voice》,劇本都給了她。這件事很有趣……」他望向 Sylvia,「你記唔記得, 你嗰時叫我哋畀一間房你係看不見出面的?」


「係咩?」


「係,後來 Ivo van Hove 正正就是做了一個單面玻璃房給他的女演員,女演員講的電話全部在房間入面,觀眾是聽着隔聲玻璃裏面的話。」van Hove 的版本 2016 年曾來港演出,確是神劇級別。


張艾嘉其實是記得的,「我們讀過一次……」


Edward 望向記者,「沒有成事,才有後來的《華麗上班族》。」


陰陽,是時間也是空間


話題又回到六月重臨的《聊齋》。張艾嘉和王耀慶的戲是對稱的結構,如何解讀這種安排,女主角説留給「good with words」的導演解畫。


「《聊齋》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幾個主題,一是改變命運。二是改變命運,關乎你在甚麼時候遇上甚麼事,和當時的你有甚麼關係。其實就是在説陰陽。陰陽,既是時間也是空間。」林奕華以「陰差陽錯」、「陰陽失調」解讀之,「所以她和王耀慶的角色,有時她是陰他是陽,有時又是他是陰她是陽,有時兩人都有陰陽在其中,兩人其實是一體兩面,當兩個人太似的話,在一起很難走得長遠。」


20180518|U Magazine|ISSUE651|林奕華・張艾嘉 時間摺疊的愛情


標記:

​相關文章
最近動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