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篇
24小時書店,不只一種可能 從二OO五年合作第一部劇場作品《班雅明做愛計畫》以來,林奕華透過劇場在誠品的空間中創作,也以創作詮釋他對誠品空間的閱讀。 在一次誠品的專訪中,林奕華說:如果能利用誠品的任一個空間,作任何形式的創作,想以誠品敦南店熄燈的最後一個小時為舞台,作一齣戲。他在敦南種下一顆種子,“在書店裡看戲” 讓我們對24小時書店有了的新想像。 作戲人的浪漫與文化慾望 2019年10月起,誠品開始密切與林奕華討論這齣戲發展的可行性與方向。最後定調以書店為舞台的深夜演出,劇名為“深夜書店之一千零一頁Never Ending Story”,象徵書店閱讀精神的延續。 2019年底,編劇鄧九雲在百忙之中將劇本完成。2020年1月,一夥人抽空聚首,展開第一次製作會議,參與這次會議的製作群相關人員包括:導演團隊非常林奕華,編劇鄧九雲,戲劇顧問徐硯美,音樂創作及設計陳建騏,燈光設計賴雨農,編舞及形體設計陳武康,舞台監督張仲平等。 隨著COVID-19疫情升溫,導演團隊首當其衝收到暫緩入境的消息。原本先將演出延後,專案團隊討論各種替代方案,但考量因劇本與一切


為告別敦南誠品讀劇
2003年,17歲,是我第一次走進誠品,在那之前,我只知道重慶南路的書街,在那之前,對我來說,書,只是課外的延伸,像是課本嫁接的枝枒,如果有結甚麼果子,我都是去問老師,那是甚麼品種。 不是從小就愛看書的小孩,電視陪我的時間,超越了任何一件事物,電視是世界,以外的,比較像夢,所以我上課一直睡覺,下了課,就在看電視。在表哥表姐都在打電動的時候,我也是盯著電視螢幕看著,每一個傍晚回到家到晚上入睡之前,每一個寒暑假。那個時候,書寫一直是被擱置的,視線就算在國小三年級就有了度數,戴上了眼鏡,都還是比手上的筆來得輕,眼鏡可以掛在臉上一天,筆卻握不了十分鐘。既然從來都把書寫當作一種負擔,又怎麼會想去看人家辛苦的「挑擔」呢? 一本《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跟小野的《企鵝爸爸》是從媽媽的書架上拿下的,成為了從國小到國中,寫了又寫的「讀書心得」報告,反正,都是讀完了序之後,再翻到最後,然後,再翻中間一段,就把它當作是「讀完」了。還覺得大家都還在寫杏林子還有林良的作品的讀書心得的時候,讀這兩本書,還算是特別的。 這種井蛙的驕傲,是在走進誠品幾次之後,開始有了改變。或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