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見的《一一》NJ、大田先生與洋洋 ——徐硯美
我們現在看得到的《一一》的海報,大多都是以NJ的兒子洋洋作為主視覺,甚至,在日本版的海報上,《一一》的日文副標題的中文翻譯是──洋洋夏天的回憶。但是,《一一》真的就只是在說一個「小男孩」所經歷的嗎?我想,它並不是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甚至,有的人會用聖修伯里的《小王子》中的主人翁來形容洋洋,我都認為相差甚遠。原因在於,楊德昌導演的敘事並不是用單一人物當作主線貫穿的,倘若我們能夠更仔細地一點看,洋洋的存在非常特別,他幾乎是隔絕於這齣戲的所有事件之外,一直到電影的最後一刻,他才用自己的一封寫給婆婆的信,來表現出他對於這個家庭的「參與」。也就是說,即使副標題都寫上了「洋洋夏天的回憶」所有的事件,也都不是從洋洋的主觀視角去看待的。 那麼,誰才是那個具有「夏天的回憶」的「洋洋」? 在電影《一一》當中,有三個重要的角色,洋洋、NJ與大田先生,他們幾乎構成了生命三種階段,或許更精準地說,是三種精神境界、狀態的表現。而整部電影的大部分角色,其實是圍繞著NJ而生的,那麼,NJ是在甚麼樣的生命階段中呢?他是一個在面對妻子崩潰時,用最無力的聲音,提出最無奈的解決方


在《一個人的一一》中你將會看見的十四種影像——徐硯美
在《一個人的一一》中你將會看見的十四種影像: 1.天空 2.雲 3.貨櫃船 4.細胞/胚胎/病毒 5.照片(多為演員黃俊傑於香港隔離期間拍攝) 6.投影機定位格線 7.投影機無訊號藍幕 8.電視休播Test Pattern/雜訊雪花 9.新聞 10.社群平台/影音串流平台 11.行雷閃電 12.城市街景(高樓大廈的玻璃帷幕) 13.原子小金剛 14.樹 有研究指出,在有「電視」出現以前,人的注意力停留在現實世界中的時間佔95%,但是,當電視普及的時候,這項數據下降到65%左右,當電腦普及之後,這項數據下降到40%,而當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這項數據下降到20%不到。「元宇宙」這個概念表面上是定義在「科技」的器物發展上,也就是「技術」與「裝置」的同步性,但是,從哲學、心理或者是社會行為的角度來看,它卻是長時間累積,並且不斷地在等待一個「奇點(Singularity)」也就是說,注意力停留在現實的數據本來是依據線性或者更精準地說,在每次有新的技術與裝置發明到普及之後,便以指數性的方式發生改變,可是,所謂「奇點」,就好像本來在二維世界畫的一條直線,突然有


在《一個人的一一》中你將會聽見的十四種聲音——徐硯美
在《一個人的一一》中你將會聽見的十四種聲音: 1. 水 2. 節拍器 3. 電玩 4. 胎兒心跳 5. 相機快門 6. 關門/鎖門 7. 雜訊 8. 電流 9. 無線電廣播 10. 校園環境 11. Youtuber的影片 ‧有關隔離 ‧有關玩具開箱 12. 呼吸器/醫療維生器具 13. 影印機 14. 列車行駛 ‧我們的意識裡,儲存了甚麼樣的聲音? ‧當意識流動,我們的現實如何從此處去到他方? ‧當他方的聽見與看見又不一樣的時候,這個他方又會如何回到此處? 這些聲音,有一半是源於電影《一一》的片段,另一半是聲音設計鍾澤明與創作團隊一起找到閱讀文本的另一種空間,而這個空間,又源於我們在創作當下的經驗。也就是說,它本身就連結起了2000年的電影《一一》與2021年的舞台版《一個人的一一》。 我之所以稱它為「聲音」,不稱它「音效」,是因為它的出現並非服務「強調/放大」、「渲染」的作用,而是往返電影文本與戲劇文本之間,以致成為把既定的、已有的閱讀意義被賦予了詩的歧異性,它的意義定錨不再是客觀的共感,而是定錨在受眾的個體經驗之中。所以,它當然有我們所賦予